(一)表里山河,華章日新。
火花四濺,機械臂拈起熾紅鋼坯,高鐵輪對在太重集團軌道公司“燈塔工廠”下線。
藍光閃爍,智能巡檢機器人井下穿梭,山西半數以上煤炭產能實現智能化開采。
汽笛長鳴,滿載晉品的“鋼鐵駝隊”通達歐亞,山西中歐班列開行數量穩步提升,并不斷提速、擴線。
碧波蕩漾,晉祠泉域地下水位創復流以來新高,“晉祠流水如碧玉”的詩意畫卷再現。
銀龍穿梭,集大原高鐵全線開通運營,每天200余趟動車開行,太原作為中部地區國家級交通樞紐的地位得以提升。
……
從巍巍太行到莽莽呂梁,從雁門關外到河東大地,轉型的筆墨厚重有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蒞晉考察調研,賦予山西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使命任務,為山西做好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晉兒女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能源革命縱深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發展,文化強省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民生保障扎實有力……省委團結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堅定扛牢重大使命任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全方位轉型,中國式現代化山西實踐邁出堅實步伐。
(二)
今年全國兩會山西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中外記者的提問讓人印象深刻。
“煤炭產量”“煤炭價格”“安全生產”等老話題鮮有,“綠電外送”“智能煤礦”“產業集群”等新話題頻出。這些變化說明,外界對山西的傳統印象已經改變,對山西轉型充滿期待。
“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課題?!?/span>
思想的力量,總能穿透迷霧,標定前行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賦予山西轉型發展先行先試的重大使命,為山西實現轉型發展指明金光大道。
牢記殷殷囑托,扛牢使命任務。山西立足長遠,在堅決完成能源保供任務的同時,大力推動能源產業“五個一體化”融合發展,通過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推動特色專業鎮建設等,加快構建體現山西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堅定走從“一煤獨大”到“多元支撐”的轉型之路。
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老飯碗”煥發新活力。曾因豐富的煤炭資源而被稱為“煤城”的陽泉市,如今推進“傳統火電”向“風光水火儲”轉變,開始由“黑”到“綠”的蝶變。開年之初,大同—懷來—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破土動工,770公里“電力巨龍”跨越太行山脈,攜每年270億千瓦時汩汩綠電入京,這是山西從“煤電基地”向“綠電樞紐”轉變的生動注解。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新飯碗”展現競爭力。長治高新區,半導體產業鏈“鏈主”企業高科光電生產車間,2700臺精密儀器開足馬力,固晶、點膠、分光等工藝流程分層運轉,這里是全國最大的LED光源封裝制造基地。大同市陽高縣,融合了磁懸浮、真空管道與智能控制等尖端科技、最大時速可達1000公里的“高速飛車”項目,順利完成工程研制階段的主要任務,具備了進入中試驗證階段的技術條件,蓄勢待“飛”。
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持續優化產業結構,以勇立潮頭的擔當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構建體現山西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轉型發展任重道遠。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面前有不少硬骨頭要啃、不少難關要過。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如何破解我省資源型地區創新發展、結構性矛盾突出地區協調發展、生態脆弱地區綠色發展、內陸地區開放發展、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等方面難題?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深化改革?!?/span>
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促進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全力抓好各項改革任務的組織實施,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span>
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山西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破浪前行,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為山西擘畫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三)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strong>
幸福,在汾西縣段村的“收入賬簿”里:3000只肉羊標準化養殖、1兆瓦屋頂光伏發電系統、10座智能化羊肚菌種植大棚……小小段村,百業興旺,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50萬元,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幸福,在霍州市馮南垣村的“青磚灰瓦”間:改造排洪渠、栽植綠化苗木、閑置窯洞“變身”溫馨民宿……通過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曾經偏遠又受災的小村莊煥然一新,宜居宜業,古韻新生。
幸福,在平遙古城的“老街光影”中:體驗陳醋制作、感受推光漆器、品嘗平遙牛肉……晉商獨有的文化韻味拉近了游客與非遺的距離,古城墻、古民居、老傳統、老手藝引來四方之賓。
幸福,在太原晉陽橋下的“汾河晚渡”中:波光粼粼的汾河水、棲息覓食的白天鵝、散步賞景的市民群眾……一泓清水帶來的“幸福感”,藏在百姓推窗見綠的景致里,融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中。
山河錦繡,人民幸福是最溫暖的底色。
從脫貧攻堅“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從加強環境保護“再現‘錦繡太原城’的盛景”,到重視文化建設“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我們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民生事業,實事一件接著一件辦。
從新建改擴建寄宿制學校到實現醫保結算覆蓋所有行政村,從普惠性發放高齡津貼到脫貧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翻開每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攸關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擺上“日程臺賬”,涉及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老等各環節,惠民力度一年更比一年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就重點解決什么、推進什么。我們以一張張見實效、有溫度的民生賬本回答著“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四)
翰墨流韻,錦繡生香。在書香與花香交織的太原城,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啟幕,典籍中的智慧與黃土地上的文明交相輝映,千年文脈與時代書香在此交融。
在這片素有“華夏文明搖籃”美譽的土地上,西侯度點亮了文明薪火,陶氏扁壺鐫刻著華夏初文,《資治通鑒》鑄就了史家口碑。從丁村遺址的舊石器文明,到晉國霸業的春秋風云,從云岡石窟的佛光普照,到晉商票號的匯通天下,堯舜德孝文化、關公忠義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晉商誠信文化浸潤著表里山河,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激勵著三晉兒女。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著文化的基因,每一頁歷史都閃耀著文明的光芒。
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山西的自信之基、動力之源。山西始終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勇擔新的文化使命,高水平推進新時代文化強省建設。
在芮城永樂宮凝視元代壁畫的飄逸神韻,在應縣木塔仰望古老木構的千年雄姿,在晉國博物館聆聽青銅重器的禮樂光輝……我們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守護好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用心書寫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的答卷,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堅定文化自信作出山西貢獻。
黃河文脈在典籍名篇中奔涌,傳統技藝在絳州澄泥硯的方寸間生輝,惠民春風借“送戲下鄉”的舞臺傳遞……我們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促進各項非遺傳承發展,激勵文藝創作百花齊放,文化的力量不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當“三個一號”旅游公路串聯表里山河的壯美畫卷,隰縣小西天古剎變身西游文旅熱潮的打卡地,山西博物館“鸮卣”化作游客手中的“鸮墩墩”雪糕……我們把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產業發展勝勢,“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更加可感可識可推廣,文旅產業正在成為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民生幸福產業。
“又踏層峰望眼開”。新時代的山西,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文化賦能,三晉優秀歷史文化在賡續傳承中發揚光大,日益彰顯出旺盛而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影響力。
(五)
春風起,萬物生。干部群眾揮鍬鏟土,為三晉大地植下新綠。
70多年前,右玉縣干部群眾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三戰黃沙洼、堵住老虎坪,在沙梁上種活了一棵棵樹,將“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
步入新時代,山西干部群眾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累計營造林5491.49萬畝,以更高標準厚植美麗山西生態底色。
從一壟樹,到一片林,濃縮著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質變,見證了美麗山西的生動實踐,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2023年5月在運城考察期間的重要指示,進一步深刻揭示了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
“兩山七河一流域”是山西自然生態系統的本底,得之天成,享之不覺,失之難復。近年來,我們扛牢使命任務,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讓太行呂梁的荒坡披上錦繡綠裝,汾河兩岸重現“汾水清波”勝景,一幅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推動低碳轉型,加快綠色發展。呂梁市氫能公交穿梭于城市街巷,忻州光伏矩陣鋪展在長城腳下,太原武宿國際機場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模式。一個“含綠量”與“含金量”同步提升的山西,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共建美好環境,城鄉美景如畫?!耙汇逅朦S河”工程讓山西母親河重現碧波蕩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讓廣袤鄉村展現新面貌,城市地下管網改造讓現代都市呼吸自如。城鄉開“美顏”,百姓展“笑顏”,生態宜居的美好環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靚麗底色。
提升生態建設,萬物和諧滋養。治水讓河流恢復“血脈”功能,護綠為生靈搭建“家園”屏障,減排給天空卸下“灰紗”妝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山西以生態之筆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篇章。
從雁門關外的防風固沙林帶,到黃河岸畔的生態修復工程;從城市公園的“推窗見綠”,到美麗鄉村的“出門入園”,這背后,是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接續推進,是加快建設美麗山西的久久為功。
今日之山西,綠水青山不僅裝點著三晉兒女的生活家園,更化作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讓生態福祉可感,讓發展成果可及。
(六)
今天,在中國式現代化山西實踐征程中,新時代的山西黨員干部牢記領袖囑托,縱深推進清廉山西建設,全力構建持久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我們站穩人民立場,回答“政績為誰而樹”的問題。黨員干部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把心系群眾、情系百姓體現在履職盡責全過程各方面,深入基層、走進群眾,摸實情、出實招、辦實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回答“樹什么樣政績”的問題。山西堅定扛牢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重大使命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全方位轉型。黨員干部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做到對“國之大者”了然于胸,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山西落地落實。
我們堅持真抓實干,解決“靠什么樹政績”的問題。黨員干部把“敢”和“干”的勁頭調動起來,把“闖”和“創”的精神激發出來,聚焦發展中的“攔路虎”、改革中的“硬骨頭”,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新風正氣充盈三晉大地,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
如今,參加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少了、鋪張浪費少了,一些不良風俗發生改變。八小時以外,推杯換盞少了、回家時間早了。走進政務大廳,大門敞開、真心以待,從“最多跑一次”到“高效辦成一件事”,辦事群眾紛紛點贊:“現在辦事真是越來越方便了!”
這些可喜的變化,折射出山西作風建設取得的實實在在成效,展現了新時代黨員干部的新氣象新作為。
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只有進行時。山西正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推動作風建設向縱深發展,以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引領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山西實踐揚帆起航、乘勢而上。
(七)
時光不舍晝夜,奮斗日夜兼程。循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前進方向,我們不斷爬坡過坎、攻城拔寨,以“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風雨無阻向前進”的不懈奮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西篇章。
成就鼓舞人心,一個事實顛撲不破。
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我們辦成了不少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要事。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根本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團結帶領3500萬山西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
踏上新的征途,一個啟示發人深省。
“兩個確立”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證。新征程上,只要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就一定能把山西高質量發展的宏偉事業推向前進。
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乘勢而上,不以日月為限。關鍵時期、收官之年,擊鼓催征、時不我待。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我們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學習借鑒一切先進經驗,不斷開創山西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我們要爭先進位、勇創一流,要擔當作為、干事創業,凝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我們要忠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引領黨風政風,為推動山西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奮進新征程,激蕩新氣象,展現新作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西篇章。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