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嶺光伏電站內,深藍色光伏板整齊排列。趙文貴攝
暮春時節,左云縣店灣鎮賈家溝村,蔚藍的天空下,坡梁溝壑間草木蔥蘢,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藍色光伏板反射的光線,把一處處山坡變得波光粼粼。這里,曾經是左云縣的產煤主陣地,礦井林立、運煤車輛穿梭不息。而今,路邊幾處沉積著薄薄煤灰的磚墻,無聲記錄著這里曾發生的“煤”的故事。
從產煤基地到光伏基地,賈家溝村的變化是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建設的一個縮影。
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是國家能源局啟動的全國首個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自2015年6月獲批以來,聚力打造光伏新技術示范地、領跑技術實踐地和先進技術聚集地。基地分兩期建設,分布在云岡、左云、渾源3個縣區7萬多畝的采煤沉陷區,總建設規模150萬千瓦,總投資111.2億元。這是大同從“煤炭之都”向“能源之城”轉變的有力見證,更是山西能源革命走向縱深的鏗鏘足跡。
創新引領
規模化應用先進技術設備
4月30日,記者來到賈家溝村舊址北面的晉能控股集團塔山光伏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藍嶺光伏電站,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左云縣賈家溝10萬千瓦項目就部署在該電站。在這里,“華為智能組串逆變器”“雙軸跟蹤支架”等國內外領先的產業技術設備得到大規模應用,一個光伏先進技術集群也由此誕生。
“這是雙軸跟蹤光伏支架,可調節傾斜角度,發電效率比傳統固定式支架高出20%以上。”藍嶺光伏電站站長顧棟明說。
該電站基于地形起伏大、灌木林占比92.47%的現狀,采用集散式+組串式+集中式逆變器(將直流電變為交流電),并通過MPPT(最大功率點追蹤,相當于光伏組件大腦,通過實時調整光伏組件工作點即電壓與電流組合從而保證光伏組件始終以最大功率輸出)多路控制。逆變器的最高轉化效率達到99%。
與此同時,該電站采用MWT(金屬穿透)背接觸光伏電池生產技術,比相同面積常規組件輸出功率提高20瓦。此種光伏電池背面的金屬導電箔具有優良的導電性、散熱性,多晶組件轉化效率達到17.2%,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位于云岡區云岡鎮興旺莊村附近的大同光伏發電監測服務中心,更像是一個擁有“千里眼”“順風耳”的智慧大腦。監測大廳內顯示屏顯示:截至目前,基地一期已累計發電超145萬億千瓦時。
“中心主要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三維GIS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對基地各類設備和關鍵節點的監測、關鍵指標的考核以及光伏發電項目的專業化管理。”該中心負責人劉曉峰表示,監測服務中心于2018年1月正式投運,至今已安全運行7年,擁有信息化基礎設施系統、數據采集系統、數據分析系統等7大系統,旨在對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項目實行數字化、信息化、專業化管理,為基地各項目單位提供服務。
先行先試
探索光伏建設“大同路徑”
如何完成光伏“領跑者”的歷史重任?在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建設過程中,大同市從市到縣再到基地平臺公司,全方位為參與基地開發建設的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形成了“政府服務保障、平臺統一代建、異地制造、現場組裝、綠色環保、工期最短”的“大同路徑”。
基地一期工程在左云縣安排了50萬千瓦規模,6個項目總投資46.7億元。為了保證工程順利進行,該縣為企業開通了“綠色通道”,幫助企業與相關單位和鄉鎮協調有關手續辦理。縣政府還幫助企業集中建設統一辦公場所,提供便利服務設施。
“基地建設項目繁多、建設條件復雜,要求一年內建成投產,為按時保質完成并網發電目標任務,大同市政府創新性地將基地公共基礎建設任務統一交由我們代辦。”大同國投資本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葛錦明說,通過將匯集站及接入、送出工程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統一代建,有效避免了各投資企業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問題,提高了投資效率。
在云岡區高山鎮小窯頭村舊址附近的示范基地220kV碾莊匯集站場區內,生活艙、值班艙等功能多樣的艙體有序排列。“這里主要的電氣設備、生活辦公設施等均在廠家整體預制試驗完成之后,運輸到現場整體吊裝到位。”該匯集站電氣專工胡彥彪指著場區的各種設備和建筑說。
賈家溝10萬千瓦項目建設選擇了類似方案。各類設備在工廠組裝,結構件在異地定制,而總裝在建設現場完成。比如,雙軸跟蹤系統的水泥壓塊在河南定制,支架在浙江備料,通過長途運輸在現場組裝。異地制造、現場組裝的施工模式使得土建結構的施工量有效減少,設施、設備的占地面積大幅縮小,對地面植被的擾動也得到有效控制,施工期縮短的同時也保護了環境。
葛錦明介紹說,作為全國首個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其建設方式并沒有一個可供參照的現成模板,政府服務保障、基礎工程統一代建、異地制造、現場組裝等,一切都在摸索探究過程之中逐漸成型。
生態優先
以綠色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4月18日,云岡區高山鎮小窯頭村舊址南邊的大同中電辰光100MW領跑者光伏電站內,雨后,光伏板下的植被悄然發生著變化,一眼望去,盡是嫩綠的枝丫。
“這是檸條,這是油松,這是沙棘。采煤沉陷區植被破壞嚴重,利用光伏板的遮擋可以減少水分蒸發,提升植被成活率,恢復當地生態,同時植被又能有效降低風沙對光伏設施的侵蝕,兩者相輔相成。”胡彥彪告訴記者,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建于采煤沉陷區之上,土地植被覆蓋率較低,生態恢復任務迫切,鑒于此,大同市相關部門多次實地調研,提出了“林光互補一體化”發展模式,一期共投資1.488億元用于造林。
而藍嶺光伏電站則因地制宜選擇了“農光互補”發展模式,上部光伏發電,下部農業種植。據顧棟明介紹,種植作物以黃花為主,實現一地多用,在農民、企業獲益的同時,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小窯頭村舊址周圍原分布有5至6家煤礦。“煤炭開采雖解決了一部分就業問題,但造成了生態環境破壞。有些土地出現裂縫,部分房屋地基變形、墻體開裂。”小窯頭村黨支部委員劉歡告訴記者,隨著光伏示范基地建設,2018年該村陸續開始搬遷到該市云岡區。如今,家家戶戶住進了干凈整潔的樓房。在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因發展光伏,村民們還每年獲得一定補償性收入。此外,基地建設工程、造林工程和輔助運維等,也大量吸納了當地勞動力,帶動了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