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 題:從“六大”到“十大”,“雙入選”項目背后的文化密碼
新華社記者馮源、楊一苗、屈彥
作為中國考古界極具學術價值的兩項年度評選活動,“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大)” 和“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于近期相繼揭曉。
其中,浙江仙居下湯遺址、甘肅臨洮寺洼遺址、陜西寶雞周原遺址和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均同步入選了“六大”和“十大”。四處遺址分處東西,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早期到戰國末年,各有特色,其背后又有怎樣的文化密碼?
實證文明宏大氣象
從江南丘陵到黃土高坡,從關中平原到淮河之濱,四處遺址實證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宏大氣象。
上山文化是長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被譽為“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下湯遺址是上山文化遺址群中最南的一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仲召兵研究館員說,下湯遺址全景式呈現了早期農業社會的聚落形態和聚落結構,是我國南方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為1萬年文化史提供的重要實證。
寺洼遺址則為探討黃河上游早期文明化進程的諸多深層次問題,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它距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發現了目前已知的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級別最高的馬家窯文化大型聚落。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副研究員說,寺洼遺址發現的三重長方形“圍壕(溝)”是一項精心規劃的大型工程,體現了馬家窯社會已經具備相當高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管理能力。
從2020年開始的新一輪周原考古首次發現了先周時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種建榮表示,新發現的先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確證周原為先周都邑所在地,這里就是周人在滅商之前的定居地。
淮南武王墩一號墓是迄今為止,經過科學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武王墩考古項目負責人宮希成說,它為研究戰國晚期楚國高等級陵墓制度,以及楚國東遷后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系統性的考古資料。
展現理念守正創新
理念源自實踐積累,而理念變化也會推動實踐創新,縱觀四處遺址的考古工作,也體現出理念的不斷拓展、守正創新。
下湯遺址總體上呈現中心臺地—外圍人工土臺—環壕的三重聚落結構。仲召兵介紹說,考古理念力求聚落考古與系統化多學科研究相結合。“多學科研究成果將為復原和重建早期稻作農業社會提供學術支撐和方法論范例。”仲召兵說。
“‘大遺址’更像一個城市,牽扯方方面面的內容。現在就是通過適當的考古工作,盡可能全面地去認識這個遺址,探討其深層次的內涵。”郭志委說,考古隊始終堅持以整體性、系統性發掘和研究為特色的“大遺址考古”理念,更多關注遺址所處的大環境、大格局,先把遺址的框架性內容認識清楚。
從尋找周人早期都邑,到搶救性發掘青銅器窖藏,再到發掘大型遺址逐漸厘清周原布局,建立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種建榮回顧說,周原考古已有8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中國考古事業理論不斷完善拓展的歷程。
在當下的考古理念中,保護與挖掘同等重要。武王墩一號墓從發掘之始便制定多學科協同的發掘與保護預案:掘土階段,采用類似“CT”的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土下情況,確保挖掘的安全;槨室內的自動噴淋系統持續工作,為槨室內保濕和抑菌防霉;不少脆弱文物出土后,被第一時間送至低氧滅菌室內;文物出土后,考古隊員會用薄荷醇給它們“穿上”一副臨時“盔甲”……
持續講好文物故事
既有問題得到解決,新生問題又會浮現,這是考古工作的常態。
在“考古中國——長江中下游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的形成研究”課題中,下湯遺址為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仲召兵說,下湯遺址還計劃進行持續的系統發掘和研究,把早期農業社會的聚落形態和聚落結構,研究得更為清楚。
“下一步需要把圍壕(溝)內側的聚落內容搞清楚,厘清其具體布局和功能,進一步在圍壕(溝)外圍尋找其他重要線索,比如同時期大型建筑或設施、馬家窯類型墓地等。”郭志委介紹說。
周原考古同樣需要進一步厘清各區域的功能。種建榮說,要進一步研究最新發現的“三重城”的走向,以及城門結構、城內建筑分布及各區域功能。同時,要結合西周考古的整體資料進行闡釋研究,將邀請多學科專家共同參與周原遺址相關課題。
遺址和文物是歷史的“無聲的見證者”,讓它們“開口說話”,講好文物故事,是考古的重要目標。
隨著考古發掘工作收尾,與公眾見面是武王墩一號墓遺址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根據規劃,它的周邊將興建考古遺址公園。公園包括考古工作站、展示設施、游客服務中心等設施,推動楚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活化利用。
其中,“淮南武王墩遺址博物館”預計2027年年底前完工。屆時,公眾可以到現場感受楚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強大魅力。